闲话介休吃喝之二十三 煮 疙 瘩_疙瘩_山西省_太岳山
煮 疙 瘩
煮疙瘩
上世纪,“煮疙瘩”曾是家常便饭,那时吃粗粮多,玉米面的主要吃法就是“窝窝头”和“煮疙瘩”两种。国家提倡过“粗粮细作”,其实无须细作,粗作能吃饱就谢天谢地了。
吃“煮疙瘩”,要先烧开水,煮一锅稀稀的小米汤。把玉米面和好,揉成团状,如果有白糖或红糖,适量包入;那时多数家庭没有糖,就当白说了。捏成约1厘米厚、2厘米直径的小圆饼状,这就是亲爱的“疙瘩”,下入锅中,大火烧开,小火再慢慢烧,20分钟左右就熟了。可那时的20分钟,觉得好长!
展开剩余62%“煮疙瘩”主要流传于北方,属于“甜食”,不掺任何调料,即使没包糖,玉米面本身也稍有微微的“甜”感。吃时,不必配什么荤素好菜(想配也几乎没有),与老咸菜搭配最佳,冬天如果配些用盐醋凉调的胡萝卜丝也好。那小米汤中若能煮进点绿豆或南瓜,就更丰富些,实在不行就掺些玉米糁糁,这样“煮疙瘩”就不致“孤零零”的了。
今天的人们对“煮疙瘩”陌生了,以为是农村旧时的饭食,不是,城市的人们也普遍吃过,在介休至少中老年人记忆犹新,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那就是能填饱饥肠的好饭,几乎每日一餐,还曾有过连这玩艺也吃不上的日子。
有人说,“煮疙瘩甜香软糯,非常可口,回味无穷。”真的吗?偶尔尝尝不错,让你连吃两天试试!我们年轻时可是“年年吃”“月月吃”“天天吃”啊!
“煮疙瘩”也有富有穷,有稠有稀,不论稠稀,在粮食困难的岁月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,那时顾不上计较玉米面的粗细问题。似乎略粗些还更好,不粘牙,也更耐饥。年轻人一顿饭能吃好几个,甚至十几个,再不够就只能多喝几口稀饭了,毕竟“稀汤灌大肚”嘛。
那年头经常让“忆苦思甜”,此刻上年纪的人若再品尝“煮疙瘩”,那就好像在“忆甜思苦”了。
作者简介
李晨光(林一夫),1941年生,山西省临县玉坪乡人。林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。先后在太岳山林区和关帝山林区从事林业科技和文秘工作,高级工程师。曾编著《山西国营林场概览》,执笔《太岳林区四十年》《关帝局史》《山西省水资源和林草绿化涵养水源研究》及《关帝山森林的间接效益》等,退休后被聘任为《山西林业志》执行副主编和《山西大林区》执行主编。
发布于:北京市